首页>>百科常识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有哪些布置原则

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剪切墙设置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有哪些布置原则(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有哪些布置原则和规范)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有哪些布置原则

框架―剪力墙结构布置一般原则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结构布置除应符合其各自的相关规则外,其框架和剪力墙的布置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主体结构构件之间不宜采用铰接。抗震设计时,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梁与柱或柱与剪力墙的中线宜重合,框架的梁与柱中线之间的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的1/4。
(2)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一般按照“均匀、对称、分散、周边”的原则布置:

剪力墙宜均匀对称地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位;在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两侧不宜同时设置剪力墙。

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

剪力墙布置时,如因建筑使用需要,纵向或横向一个方向无法设置剪力墙时,该方向可采用壁式框架或支撑等抗侧力构件,但是,两方向在水平力作用下的位移值应接近。壁式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剪力墙的抗震等级考虑。

剪力墙的布置宜分布均匀,单片墙的刚度宜接近,长度较长的剪力墙宜设置洞口和连梁形成双肢墙或多肢墙,单肢墙或多肢墙的墙肢长度不宜大于8
m。每段剪力墙底部承担水平力产生的剪力不宜超过结构底部总剪力的40%。

纵向剪力墙宜布置在结构单元的中间区段内。房屋纵向长度较长时,不宜集中在两端布置纵向剪力墙,否则在平面中适当部位应设置施工后浇带以减少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应力影响,同时应加强屋面保温以减少温度变化产生的影响。

楼梯间、竖井等造成连续楼层开洞时,宜在洞边设置剪力墙,且尽量与靠近的抗侧力结构结合,不宜孤立地布置在单片抗侧力结构或柱网以外的中间部分。

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应满足楼盖平面刚度的要求,否则应考虑楼盖平面变形的影响。
(3)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宜设计成周边有梁柱(或暗梁柱)的带边框剪力墙。纵横向相邻剪力墙宜连接在一起形成L形、T形及口形等,以增大剪力墙的刚度和抗扭能力。
(4)
在长矩形平面或平面有一项较长的建筑中,其剪力墙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横向剪力墙沿长方向的间距宜满足表4-18
的要求,当这些剪力墙之间的楼盖有较大开洞时,剪力墙的间距应予减小。

纵向剪力墙不宜集中布置在两尽端。20
(5)
剪力墙宜贯通建筑物全高,沿高度墙的厚度宜逐渐减薄,避免刚度突变。当剪力墙不能全部贯通时,相邻楼层刚度的减弱不宜大于30%,在刚度突变的楼层板应按转换层楼板的要求加强构造措施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有哪些布置原则

一般会在哪里设置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结构中)

在边角处设置对于结构是最有利的。
然后在中部需要强化的地方(如楼梯间)设置。

剪力墙中暗梁设置

图纸上有任何问题应该去问原设计,不可以自己猜测。 原则上,纯剪力墙结构应该是不需要暗梁的。 只是**室外墙顶,以及基础底板与剪力墙对应的位置习惯上设计暗梁,以强化其抗弯或形成边框约束。

建筑长度超过多少必须要设置变形缝?

当同一建筑物的相邻部分高度相差两层以上或部分高度差超过10米时须要设置变形缝。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由于受气温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等因素的影响,建筑结构内部将产生附加应力和变形,如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建筑物的破坏,产生裂缝甚至倒塌,影响使用与安全。 预先在这些变形敏感部位将结构断开,留出一定的缝隙,以保证各部分建筑物在这些缝隙中有足够的变形宽度而不造成建筑物的破损。 在地震区建造房屋,应力求体形简单,重量、刚度对称并均匀分布,建筑物的形心和重心尽可能接近,避免在平面和立面上的突然变化。同时在地震区最好不设变形缝,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加强整体刚度。 多层砌体房屋,在设计烈度为8度和9度的地震区,当建筑物立面高差大于6米,或建筑物有错层,且楼板错层高差较大;或建筑物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时,应设防震缝。 扩展资料气候的冷热变化会使建筑材料和构配件产生胀缩变形,太长和太宽的建筑物都会由于这种胀缩而出现墙体开裂甚至破坏。因此,把太长和太宽的建筑物设置伸缩缝分割成若干个区段,保证各段自由胀缩,从而避免墙体的开裂。伸缩缝缝宽20~30mm,内填弹性保温材料。 当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差、荷载、结构形式以及地基承载力等有较大差异或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复杂或相连建筑物分期建造时,相邻部位就有可能出现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整个建筑物的开裂、倾斜甚至倒塌。因此,设置沉降缝把建筑物分割成若干个**单元,保证每个单元各自沉降,彼此不受制约。沉降缝的宽度一般为30~120mm。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变形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建筑变形缝

一般会在哪里设置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结构中)

在边角处设置对于结构是最有利的。
然后在中部需要强化的地方(如楼梯间)设置。

剪力墙拉筋如何布置

从两个常见的例子来说说剪力墙拉筋的布置问题:
(1)
03g101-1图集第19页的例子:墙身水平分布筋间距250,垂直分布筋间距250,拉筋间距500
。这是隔一拉一的例子。其中拉筋的绑扎规律是:第一根水平分布筋上绑扎第
1、3、5、7、9
交叉点第二根水平分布筋上绑扎第
2、4、6、8、10
交叉点第三根水平分布筋上绑扎第
1、3、5、7、9
交叉点这样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实现了拉筋间距为500,即隔一拉一。(拉筋数量约为水平分布筋和垂直分布筋交叉点个数的1/
2
。)
如果还要进一步深究的话,上面说的是从拉筋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达到了间距500的要求,而在拉筋的斜方向上,相
邻拉筋的距离为1.4*250=350左右。

剪力墙内水平钢筋和竖向钢筋那个算主筋

剪力墙,水平筋和竖向筋哪个在内哪个在外,是随便的,怎么施工方便怎么来,正如上面那位说的,共同承担剪力,无所谓的。但挡土墙有区别,挡土墙的竖向钢筋在外面,因为要挡土,竖向钢筋是受力筋。更正一下楼下那位,剪力墙在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作用下,即受压又受弯,也就是说是个偏压构件,偏压分两种,大偏压和小偏压。大偏压时,剪力墙一部分受压,计算公式用手机不会打,就不写了。大概意思就是在剪力墙受压的那一部分,因为竖向分布筋较细,就忽略了,只考虑砼。离受压外边缘1.5倍之外的那部分,则是受拉的,拉应力主要靠钢筋抵抗,那块区域的竖向分布筋自然要参与计算了。小偏压没什么好说的了,剪力墙全截面受压或者大多数截面受压,受压时,因为竖向分布筋是细的,忽略它,只考虑砼和端部暗柱的钢筋。其实说白了很简单,剪力墙设计时,端部暗柱的钢筋是算出来的,墙身的竖向钢筋是按构造要求最小配筋率啊什么的来的,当然,也是受力钢筋,尤其是大偏压的时候,它是参与计算的。小偏压的时候,就不计算它了,但它既然在里面,事实上肯定是受力的,竖向分布筋,有点受力筋,又有点分布筋的味道。至于水平分布筋,那真是分布筋了,当然,它和竖向分布筋一起,共同承担剪力,防止剪力墙斜截面破坏,这个很重要的。说了这么多,回答你的问题,哪个在内哪个在外,真的不重要,因为竖向钢筋与水平钢筋组成的这个面,就不在剪力墙考虑的范围,剪力墙是不管它的,有分布筋在里面,你别一脚能踢个洞出来就可以了。再说一点,水平分布筋虽然是真的分布筋,但它抗剪的,构造要求,规范要求必须满足。很多人一听说分布筋啊,构造措施,就无所谓了,乱做随便做,甚至懒得麻烦,不做了,这是绝对不行的,为什么会有构造要求?是因为我们的计算简图都是简化的,和事实上是不一样的,用学力学的人来说,我们是瞎搞的,不靠谱的,算出来的结果只是大概应该差不多,为了弥补这些不靠谱,所以就有了构造要求

本文由宠物迷 百科常识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有哪些布置原则

标签:宠物爱好